土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衣食父母,土壤修復勢在必行。
一、土壤不堪重負的原因分析:
1.有機肥使用不足也不當。土壤的惡化和修復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大種綠肥、廣積自然肥的高潮一去不復返。取而代之是一味依賴商品化肥,由于土壤有機質下降,團粒結構、理化性狀變差,化肥越用越多,進入土壤惡性循環的周期。
最近幾年來,迫于環保壓力,秸稈還田得到重視,但部分地區技術不是很過關,主要是切碎不夠、耕翻深度不夠。有的農戶雖然重視使用有機肥但腐熟不夠,反而滋生病蟲。也有的農戶大棚使用雞糞年限長,雞糞鹽多更加加重了土壤鹽漬化。
2.商品化肥過量投入。特別是大棚發展迅速。受政策拉動、市場利益驅動,各地大棚蔬菜發展勢頭強勁。大棚產量高、效益相對好,農戶舍得投入。因此,化肥用量大,土壤由此帶來的“垃圾”越來越多。同時,設施栽培的土壤長期得不到雨淋,返堿、次生鹽漬化加重,嚴重的草都無法生長。
3.耕作制度的演變。設施栽培、露地蔬菜的迅速發展,長期旱作土壤得不到水旱輪作不利于農業投入品的控制,反而有利于病菌的滋生。
4.土壤微生物種群得不到平衡。由于土壤有機質減少,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群和繁殖,生產上疑難雜癥增多,相當一些農戶拿就片面增加化肥。市場上生物菌肥種類繁多,哪種好。哪種有用,能拿得準的不是很多。
二、對土壤修復的一些建議:
1.多途徑正確使用有機肥。這是土壤修復之上策。有人說,要控制化肥使用,不錯呀!請問投入有機質不上來,化肥利用率能提高嗎?當然不會呀!只有提高土壤有機質,土壤團粒結構理化性狀變好,土壤吸附能力、保肥保水能力、肥料利用率會提高。增加土壤有機質要多途徑投入。
依據土壤養分歸還學說,首先要強調秸稈還田。并做到機械切碎深翻,其次,要增加腐熟農家肥、畜禽糞肥,大力提倡使用商品生物有機肥。特別強調,大棚使用雞糞量不要大、使用年限不宜長,防止增加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風險。
2.合理使用商品化肥。當前用肥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盲目施肥。我們要提倡平衡施肥、測土施肥、精準施肥。要根據不同作物、不同生育階段對養分需求規律進行合理施肥。做到施足基肥、合理分次追肥。追肥最好開塘深施,減少人為流失。肥料不是越多越好,要講究所需、投其所好。
目前大面積生產上的疑難雜癥相當一部分是缺少微量元素,而不是一味使用大量化肥。比如,玉米、水稻就對鋅敏感,茄果類等蔬菜對鉀、鈣、硼敏感。甘藍等葉菜對磷、硼敏感。生產上好多問題其實是缺素引起,但農戶并不知道,還總以為差肥料,反而多去成本。像玉米缺鋅時,每畝只要花不足1元的鋅肥葉面噴霧一下即可立竿見影,而哪怕用20公斤尿素也沒有多大效果。我們地區以大棚青椒為多,到了中后期出現黃化不長的現象,是要追肥嗎?不是,追肥也沒有效果,其實是缺鈣、缺鎂所致,也面對癥噴施就行了。
再如,水稻移栽后僵苗的問題,有人說,管好水、噴的葉面肥就好了,其實不然,加鋅肥一起噴霧效果更好呀!只有平衡施肥、測土施肥、精準施肥,因作物、因生育階段、因需求施肥,特別是注重微肥是科學使用,我們的用肥才能精準、用肥量才能下來。如果用肥量下不來,一切談土壤修復空談。
3.積極篩選,推廣應用微生物菌肥。我推廣應用微生物菌肥已有20多年,我對微生物菌肥有著濃厚的興趣。我搞農技推廣就少不了下鄉講課,我講到微生物菌肥的作用,總是喜歡拿大豆作物打比方,大豆要施肥嗎?不要,大豆不施肥會長不好嗎?不會,反而旺長。為什么呢?就是因為根際根瘤菌的威力。
盡管市場上微生物菌肥魚目混珠,但好的確實有,有沒有用不是廠家說了算,而是憑田間試驗實踐說話。好的東西有時你不得不信服,田間反復試驗,發現有一種微生物菌劑。我當時在一個大棚青椒農戶田間做試驗。當時該戶青椒重茬移栽僵苗不長。試驗后我去看了三次,三次樸實農戶和我說了三句話,第一次試驗后8天,她說,我還是你的老客戶,這么好的東西不早的讓我用,用了才幾天,你看現在青椒好多了。第二次,她說,我本來青椒像個老娘,現在已經變成中年婦女,第三次,說我現在青椒像個大姑娘,再化一下妝還能嫁個好人家。
4.做一些耕作制度調整的嘗試。一個地區一種模式、一種耕作制度并不是好事,什么作物種植時間長了,什么作物種種問題就多,問題多不僅用藥多,用肥也會多。要堅持輪作換茬,有條件的最好進行水旱輪作。
土壤修復責任重大、意義深遠。土壤修復不是一朝一夕,需要全社會、多部門、各農戶上下聯動、共同協作。我相信只要我們能重視起來、行動起來,土壤理化性狀就一定會有所改善。